个人工作流梳理,基于 PARA + 双向笔记 + 习惯养成 + 博客输出 - 哔哩哔哩 title: 个人工作流梳理,基于 PARA + Obsidian + Sycnthing + timetrack + Strides + blogdate: 2020-6-18tags:# 认知 #信息整理......

title: 个人工作流梳理,基于 PARA + Obsidian + Sycnthing + timetrack + Strides + blog
date: 2020-6-18
tags:

  • #认知

  • #信息整理

  • #工作流

  1. P.A.R.A 方式整理笔记

  2. 双向笔记 + 同步软件 Obsidian + Sycnthing

  3. 时间记录 timetrack

  4. 习惯养成 Strides

Ref: P.A.R.A 笔记

根据 PARA 的方式整理笔记,将文档按照 4 个分类进行整理
从大到小,树立长期的目标,想要在哪些领域有所探究,目前整理如下。

  • Area

    • 读书

    • 工作

    • 理财

    • 研究创作

    • 自我成长

    • 兴趣技能

  • Project:0618 的优先级

    • PARA ⭐⭐⭐

    • 基金 ⭐⭐⭐

    • 视频剪辑⭐⭐⭐(最近半年会需要会剪辑,快速学习下吧)-- 已放弃

    • 英语学习 ⭐⭐

    • 吉他 ⭐:养成习惯,长期坚持

    • 羽毛球 ⭐

    • Tableau ⭐

  • Resource:

    • 最好是关联 Projects,但日常肯定需要获取其他信息内容,不至于过于专注而丧失对其他边界的探索

    • 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记录

在 0618 日开始做整理,建立了一个 Area 的 index 表格,将所有内容整理在了一块,来引导自己更加聚焦:

工作流的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,而在自己的认知不断升级的过程中,工作方法也在不断的迭代。且行且进步即好。所以时时刻刻记着原谅自己的年少无知,并试试鼓励自己多学习多反思,年轻代表还有很多时间可以学习,但同时要警惕放纵时间的浪费。

多鼓励, 少打击

建立好了 P.A.R.A 的系统后,结合使用双向本地笔记 Obsidian。

  • 使用的是 markdown 语法:实在推荐学习,学一点常用语法只要几分钟,但学到之后受益匪浅,能够节约很多时间

  • 双向链笔记:用 "[[]]“将标题框出来,标题可以另建一个笔记,backlink 相互联接。这个功能很酷,推荐

尝试过印象笔记 / OneNote/Keep/Typora/Cmd Markdown/Sublime/Mweb/...

  • 印象笔记里面还是有很多的内容,先暂时不动了,就当作是 Archive 吧;

  • 本地原来最喜欢用的是 Sublime,现在是 Obsidian,爱了;

关于同步软件 Sycnthing,很喜欢,是去中心化的一个中心软件。

两个软件的安装,回头把教程理一下。
官网链接:

  • Obsidian:https://obsidian.md/

  • Sycnthing:https://syncthing.net/

使用工具:timetrack

关于时间记录,其实我已经记录过有一段时间了。开始时间我已经记不清了,这几年陆陆续续都有在记录的。但是,记录的主体还是我认为的有意思的时间,比如写作啊读书啊练吉他啊或者运动啊学习啊,这些。对于其他的时间,比如工作生活睡觉交通时间都没有记录,也曾经尝试去记录,但总因为忘掉而终止。本质原因还是因为主观上不认为所有时间都有记录的价值。

现在有一个变化是,我准备开始记录所有的时间了。这两天,把《把时间当作朋友》再看了下,也同时萌生了把所有时间记录下来,来感知时间的流逝。之前,虽然也一直被接受《奇特的一生》的理念,以及时间记录的好处,并将时间列表做了梳理,并未完全践行。

现在,准备把时间真正的作为一项可投资的资源来看,就像是钱一样。虽然两者有区别,时间是不由人所控制的,而我们能做的只是管理自己。

但我觉得两者至少有一点是共通的,时间价值。金钱的时间价值提到的够多了,且不多提。而对于时间,越早的在一项事物上开始投入,投入的时间越久,它产生的效益可以越早体现。(此处,我深刻反思在语言学习上的惰性)

按之前梳理过的时间清单继续作为延续,大致分成几块:

  • 思考:单独将思考列出来,是认真的觉得生活中需要有思考的时间。虽然时间记录的过程中,时常会把这部分当作 output 来做记录。这最大的作用大概起到警示作用吧。毕竟,最容易的事情就是不去思考了

  • 输出(深蓝)

  • 输入(绿色)

  • 兴趣健康娱乐等 (橙色)

  • 生活(棕色)

  • Chaos(黑色)

时间的目标,这是 2019 年设置的对于 2020 的期待,每天至少有意思的时间 > 1 小时,这是最大的期待,次目标是每天有意思的时间 > 1 分钟。这个参照了 mini habit 里提到的,把目标定得低一点,只要开始,那么你的投入时间就会大于 1。最难的是开始,要克服自己的惰性和逃避的心理。只要开始,继续就不难。

发现这两天开始全天记录时间开始,每天有意思的时间好像开始多起来了,虽然刚刚还玩了两个半小时的游戏。。(此处虽然很想反思,但是,丝毫不后悔 hhh,我这种菜鸡到了星耀 1 了!!离玩者很近了啊!!指日可待 hhhh)

先试试看持续记录时间,再尝试分析优化吧。
我觉得目前只要实现开始记录就可以了,其他的以后再说。

使用工具:(有更新,主要是因为手机在公司域下,不能用 iCloud 同步了,转移到了小日常)

  • IOS:Strides

  • 安卓:习惯

这个大概是纯粹来激励自己的,回过头去看,哇,原来自己这个习惯陆陆续续也坚持来很久诶。

虽然每个习惯中途都中断了,甚至连续几天没有练习。但是如果记录的话,时间持续的很久,那些中断就不会成为放弃继续的原因。

由于 Strides 收费的限制,只能建立 5 个习惯,一开始使用的时候,还觉得这个有点受限,有很多习惯想要养成呢,怎么够用呢。

现在发现,坚持要聚焦的习惯就那么几个,能坚持 5 个就已经很了不起了。

另外一个是,有时候会好奇,习惯是不是 21 天养成的。

但我能确定的是,比如,现在每天花点时间来练习吉他,已经不用做太多的心理建设或者克服巨大的惰性,而是,“那还有点时间,随便弹一点吧”

一开始想养成这样的习惯,对我来说,挺难的,依然拿吉他做例子。去年三四月份开始学习吉他,手短没乐感,按弦指心疼。每次要是和朋友语音的时候练习吉他,会被嫌弃,“你能不能不要弹了呀,好吵啊”。

学习一个东西,在最开始,是蛮难的。因为你要对抗自己对于不可掌控的恐慌与排斥。人总是喜欢自己擅长以及可控的东西。

但是在新事物的学习养成当中,慢慢的会发现,过程新鲜,熟悉过程中,你越擅长越喜欢。

而这种 “只要坚持去学去做,你会做得更好,一定会有回报” 的正向反馈一旦养成,你就不再害怕接触新的东西。心里早有预期,“我喜欢新东西,而且我知道,一旦开始接触与学习,它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” 。

另一方面,也不会轻易被目前的一些状态打倒,比如这种想法和状态:我好菜啊,他们都好强,一起玩肯定会被嫌弃的啊。我怎么可以这么菜的啊,难以想象啊。
我仍然忍不住时常认为自己很傻逼很蠢鸡菜得一匹,但偶尔也会想一想,坚持学习下去,就会有进步。

(一开始学习吉他的时候想着:哦,五年后,可是要成为王者的,在乎什么一时的青铜)

however,有时候做一些事情,可以先不问值不值得。

想要去做,那就去做吧。

即使作为一个小 ip,你也要努力发出自己的声音。

同步自己的成长与想法,想想也很奇妙呢。

我会筛选一些内容进行整理,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。

使用的是 open 的 GitHub+hexo 进行搭建的博客,空间储存在 GitHub 上,目前使用的是 next 的主题,感觉还不错。

博客里有详细的搭建教程,感兴趣的可以访问:https://liheyuting.github.io/

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全时间记录之后,仍然中断,究其原因,仍然为不认为所有的时间具有记录的必要。

如果这个认知无法改变,那么全部时间记录没有效果。虽然有意思时间的增加,反映了一些效果,心里却仍然不以为意。

决定放弃。只记录自己认为有益的时间。

人很多时候的快乐并不在于在做什么,而是在什么时间里拥有快乐,活得少,有时候放任自己在快乐有趣的时间里玩耍就可以了 hhh。

工具是作为人的第二大脑的延伸,只起到辅助作用,过于依赖工具的技巧,反而有一些失去本心。

之前有一些时间过于在意工具,反而在实际思考和复盘的内容上有所懈怠。

在习惯记录上, 我调整了工具,使用多平台同步可使用的习惯工具:小日常,用安卓付费,iOS 同步(安卓付费终身 18,iOS 月还是季会员就这个价了,我真是机智啊!),风格上偏向于软萌,我还蛮喜欢的,满足了爷们的少女心嘤嘤嘤。

在习惯上的建立,我重新进行了梳理,如下:

  • 英语

  • 吉他

  • 运动

  • 阅读

  • 每日复盘(新增)

每日复盘是新增的。

背景:大学同学来上海一同吃饭,听了她说的一些看法和思考,感觉还蛮有意思的。

之前工作上的反思,一部分我会记录在本子上,从工作以来应该也有一些厚度了,一般来说会记录工作的反思以及下次需要怎样改进,对工作有一定帮助,但没有从这个复盘事情本身进行思考:

通常记录的都是零散的信息,时间 + 事件 + 改进的地方 + 下一次记录时重新全部翻一遍历史。
这个过程可以电子化,而且应该把流程程序化,最好是形成周期型的检查效果,内容上可以不仅仅限制在工作领域,增加对于一些主题的思考和分类。

  1. 形成规模化,电子化

  2. 周期性复盘以及定期检查成果

  3. 主题分类

基于大学同学的模版,在 notion.so 的同步笔记上记录每日复盘 + 主题复盘,每年进行整体复盘

  1. 为什么不在 obsidian 上记录:notion 可以线上实时同步及分享,表格功能强大,可以记录日常信息,比如日记录等;obsidian 还是更多的偏向于主题性的内容更新,偏向于 area 及思考类

  2. 在小日常习惯中增加一项每日复盘,每日复盘 + 每周 / 每月的主题性复盘 / 成果检验 + 每年复盘,从今天开始

每年的复盘,2017 年 + 2019 年,中间落了一年,从今年开始,延续每年的计划 + 复盘,暂延续之前的设定:

  1. 计划达成情况

  2. 下一年的计划

每年计划包括几方面:

  1. 全年的几个大计划,比如看书 50 本啦(虽然没有一年完成的 hhh,安慰自己完成率上每年呈增长曲线啦),学习技能啦

  2. 习惯的完成情况:这个计划是从 2019 年复盘开始增加了这一项反思,并在 2020 规划中增加了,比如全年有益时间 360h(每天 > 1h)

今年的复盘希望增加一些内容的回顾,包括生活 / 工作的一些心得收获 + 所思所想 + 长期计划的期待

突然发现自己离 30 岁也不远了,还是需要思考思考一些长期的事情了,不能只是停留在脑袋里想一想,要落在笔头上,给大脑更深刻的提示。
毕竟大脑这个器官总是会放纵个体的愉悦 hhh

PS:bilibili 不能用 markdown 写,23333 哭了

全文完
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,用以提升阅读体验,原文地址